前幾天,參加了蔡老師在墾丁為研究生舉辦的「創業現象學與開創學習工作坊」,聽著與會的同學分享自己的「現象學式經驗描寫」,我的思緒卻在會中不斷逃逸。到底什麼是現象學式的經驗描寫?現象學分析(或現象學探究)與敘說探究的分野又是什麼?而身為研究者的我們,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的究竟是一種敘說探究或是現象學分析?

 

這些疑問都與再之前的一封來信有關。

 

半年多前,因為一時興起,我加入了Methodspace論壇中的"Narrative Analysis"討論群,半年多來默默接收著Methodspace轉發過來的討論信,瞭解同為質性研究者的其他人正在面對著什麼樣的難題。上週,一個名叫Natalie的女生發了一封求救信,說明她在研究中遇到了辨別IPA(Interpretive phenonmenology analysis,詮釋現象學分析)與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的困難。Natalie正在進行她的博士研究,針對一支球隊進行田野觀察與半結構的訪談,但在分析時卻遇上瓶頸,因為她「既想探索故事(運用敘說分析)又想探索故事的意義(運用詮釋現象學分析)」引號內原文: I want to explore the story (the narrative analysis) but als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story (the IPA)〕,卻發現無法辨別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原本我對Natalie的疑問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解答,一個學術式的概念解答,但在墾丁的工作坊,那個現場卻將我帶入一種更經驗化的解謎過程,而對這個問題有了一種新的體會。

 

我很幸運,現象學分析與敘說探究這兩種研究法,我都曾在過去的研究中使用過,但如果沒有Natalie的提問與墾丁工作坊的臨場體驗,我可能不會這麼清楚地辨明這兩種研究法的差異。當然,詮釋現象學與敘說探究在理論基礎的來源上略有重疊。Czarniawska(2004:3-11)曾經提出對敘說的三種理解: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作為知曉模式、作為溝通模式,其中第一種將敘說視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奠基在敘說保留了對人類行動理解的脈絡,這些脈絡包含了體制、包含了實作,也包含了其他的歷史設置。Czarniawska認為,這種以敘說理解社會現象的傳統,來源之一就是現象學。這是敘說探究與現象學分析產生聯繫的重疊之一。

 

再者,將敘說視為一種知曉模式則是將敘說知曉(narrative knowing)與典範知曉(pragmatic knowing, 也就是科學知識)對立起來,這種說法在Bruner(1985)、Polkinghorne(1988)與Lyotard(1979)的作品中,都曾顯現蹤跡。以Polkinghorne(1988: 13-14)來說,他在"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一書中就明確指出,個人乃是藉由自我的一套意義系統來理解世界,若要抓住人類經驗中的真實,就必須藉由詮釋與語言結構來理解這套意義系統,方能掌握行動的深層結構,而敘說正是這種意義系統開展的方式之一。Polkinghorne的話很明確地指出,敘說所關注的對象乃是「經驗」(或可說是生活經驗 lived experience)以及經驗背後的意義,而這種探究人類經驗與意義的研究取向,正與現象學分析若合符節。而這也是導致敘說探究與現象學分析難以區辨的另一原因。

 

然而,在我個人的理解—同時也在我個人的實際操作經驗中—敘說探究與現象學分析確有不同,我覺得差異點就在於你瞭不瞭解「敘說」指的是什麼?而「現象」又指的是什麼?

 

◎現象學中的「現象」

現象學(phenomenology)乃是「顯象」(phainomenon)與「理由/說話」(logos)兩個希臘字的結合,白話一點說,就是以語言邏輯表現顯象的意思(Cope, 2005: 164)。在現象學裡,現象不是一種客體或物件,而是指出現在我們經驗中的事物,所以無須具有實質客體也可成為現象。例如「鬼魂」不一定具有實質物件,但卻是一種「現象」。那麼,現象學就是一種「對現象的描述或研究」(Pettit, 1969),也可以進一步衍伸為「人如何經驗事物的描述,或是人對事物的經驗描寫」(Hammond et al., 1991)。在這裡,關鍵字是「描寫」。

 

◎敘說探究中的「敘說」

但要說明什麼是「敘說」(narrative),我則要借用Polkinghorne(1988:13)的說法。他認為,「敘說」一詞通常指向三種範疇:第一,編造故事的過程(the process of making story);第二,故事的認知基模(the cognitive scheme of the story);第三,編造故事過程的成品(the result of process),亦即故事、寓言或是歷史。我在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三個範疇都與「過程/歷程」有關,即便敘說探究也重視故事背後的意義,但它更在乎「故事是如何被說」的,這一點凸顯了敘說探究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涉及了敘說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如何為事件賦予情節(emplotment),這種情節化的過程可能受到多種社會力量的牽引,同時也涉及了一種在與他者、與過去經驗連結的互動歷程,導致我們的敘說並不是一種個人的敘說。

 

簡單地說,現象是一種描寫,詮釋現象學分析的著眼點在於「說了什麼」,是What的問題;而敘說不僅是做為成品的故事,還包含說的過程,所以敘說探究除了關注「說了什麼」,更強調「如何被說」,在What之外,還有How的問題

 

以我自己操作過兩種研究法的經驗來講,進行現象學分析時,我看的是「訪談者說了什麼」,從最原始的逐字稿中萃取出描述性的概念,再逐步歸納、還原出本質(方法請參考Berglund, 2007);但在操作敘說探究時,則是關注「訪談者說了什麼,且如何去說」,試圖去瞭解訪談者如何呈現他的故事(例如,月津故事中的林明堃用一種「均衡-糾葛-行動」的架構來述說創業歷程,或是運用小故事來創造聽眾懷舊與想像的力量)。說實話,當初在操作時,這些東西都是都很無意識的,只是照著自己對該種研究方法的精神掌握去操作,但今天回想起來,才更清楚兩種方法之間的差異。

 

當然,這種區分來自我對這兩種研究方法的理解與親身體會,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卻足以讓我在墾丁的工作坊中不斷地去反思大家的文本。當學弟說到自己當兵的故事,是描述的成分多,還是情節的成分多?當我們評論「這個文本是敘說者想表達自己的優秀」時,是針對內容還是形式?對我而言,墾丁工作坊的最大收穫在於這裡。

 

回到Natalie的問題,將敘說視為分析故事的工具、將詮釋現象學分析看成是在探究故事的意義,這種區分法是一種簡單卻危險的分類。現象學分析固然是一種從經驗描述中探究意義的研究方法,但敘說探究一樣可以從「故事如何被說」來探究意義,只是兩者的意義產出方式與關注焦點截然不同。所有的方法論最後還是要回歸到最原始的出發點—你想知道什麼?你的關懷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篇文章一開始不想寫得這樣刻板的,但作為一種負責任的經驗分享,似乎不得不吊了很多書包在裡面。我的用意除了和各位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我當天在工作坊所說的—我想發出一個邀請,這篇短文就是邀請大家一同對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 Berglund, H. 2007.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as Lived Experience. In H. Neergaard, & J. P. Ulhoi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Entrepreneurship: 75-93.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2.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Cope, J. 2005. 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 Philosop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3(2): 163-189.
  4. Czarniawska, B. 2004. Narrativ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London: SAGE.
  5. Hammond, M., Howarth, J. and Keat, R. 1991. Understanding Phenomenolog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6. Lyotard, J.F. 1979. The Postmor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 by Bennington, G. and Massumi, B. M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7. Pettit, P. 1969. On the Idea of Phenomenology. Dublin: Scepter Books.
  8.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言談(discourse)做為「知識/權力」間的橋梁

 

我在學者陳瑞麟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裏的一篇文章-“批判性地檢視傅柯的「知識/權力」理論獲得一些有趣的線索,可以為我們研讀的Ahl(2002)文章中的一些名詞,以及他引用傅柯想法的依據,提供些微的理解。

 

下面摘錄自陳瑞麟學者發表中的敘明,主要是為傅柯的「知識/權力」理論運作邏輯提出解釋。傅柯對於「知識/權力」理論的主張,在於: 知識是由權力所生產的,而且權力必須透過知識來行使(is exercised)。這樣的主張是如何運作的?

 

傅柯在1970年所發表的〈論述的秩序〉一文(“L’ordre du discours,” 英譯標題作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作為《知識檔案學》英譯本(1972)的附錄)。提出「言論」這個概念,做為從六十年代的「知識」到七十年代的「權力」之橋梁。

 

在這個文本中傅柯(Foucault)開始探討權力如何透過言論來行使,以及言論如何被權力生產出來。在傅柯看來,「任何社會中的言論生產,都是根據一些程序[1],而被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Foucault 1972b: 216)。這裏提到的 「被控制、篩選、組織和再分配的程序」是根據兩大系統進行運作,其一是言論的外部系統;其二是言論的內在系統。

 

1.      言論的外部系統,指的是言談外部「排除規則」(rules of exclusion):

「排除」包括「禁止」(prohibition)、「分隔和拒斥」(division and rejection)、「真和假的對立」三個作用。

 

2.      內在系統指的是言談內在的「分類(classifying)、排序(ordering)與分配(distributing)規則」以及「儀式性的侷限」(ritual restriction)的運作:

「分類、排序和分配規則」則有「評註」(commentary)[2]、「作者權(和權威性)」(authorship)[3]和「學科/訓練」(discipline)[4]三個作用(Foucault 1972b: 216-225; 參看 A. Sheridan 1980: 121-129)。

  

這些系統與作用互相支援、掩護、強化,而交織成現代西方社會的言論/權力之生產/控制系統。傅柯以為,這些規則系統中,對現代社會影響最深的當屬「真和假的對立」這組排除系統

 

當真和假互相對立時,權力塑造了我們的「真話/真理意志」(the will to truth),使我們強烈地要求(意願)自己和他人一定要「說真話」,如果人們說非真話(假話、謊話、空話、廢話或虛構故事),就被會禁止或拒斥,他們的言論會被排除這種「真話意志」在「性事」和「政治」領域尤其強烈:它建立了「監督/規訓和懲罰」系統,用來規訓所有人的身體,並把不合常態的異常分子丟入監獄;它也建構了「性科學」,規定常態的性標準,從而把現代西方人塑造成「另一種維多利亞人」,無時無刻不在省察自己內心、並對著精神醫師坦白交心(告白)。

 

如此一來,現代西方人被塑造著只意願說「真話」並強烈地追求「真言論/真話」(true discourse)。如果「知識」就是「真言論」,傅柯式的「權力/知識理論」就可以被建立起來。的確,現代西方文化對「知識」的認知和定義,就是它必須用語言來表達自身──被表為「言論」,而且此言論必定為真。因此,就在「知識做為真言論/真話」的意義上,知識和權力形成密不可分的體系

 

PS:這篇文章的想法主要是從下列文章中節錄出來:

陳瑞麟(2002),“批判性地檢視傅柯的「知識/權力」理論”,「文化研究學會2002年會:重訪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

 

 



[1] 這些程序其作用在警惕權力者與危險、迎合不可預期的事件、避開不易處理的可怕材料。

[2] 「評註」的主要功能在於一方面容許我們根據原文而無限地生產新的言論,另方面「評註」終究是在說著那已經默然地被勾連的東西。傅柯以「詭論式」的修辭來表達:「(評註)必定首度說出那已經被說出的東西,而且毫不疲倦地重覆說著那從來沒有被說過的東西。」(1972b: 221)這些修辭實在很難懂,筆者只能解釋如下:一切對原文的評註,其文字勢必不能和原文相同(否則就不算「評註」),因此它是「首度說出」,但評註不能偏離原文的意義和內涵,所以說它「說著已被說過的東西」;另方面,人們對所謂「經典」不厭其煩地一再進行評註,乃是「毫不疲倦地重覆說著」那和原文文字不相同的文字,因「不相同」所以是「說著從來沒有被說過的東西」。如果我的解釋是合理的話,實在讓人很想知道:傅柯幹嘛不清楚地區分「文字」和「內容意義」?而要作這種故弄虛玄的修辭?

[3] 「作者」或「作者權」的概念,為一組特定的言論和陳述建立了一個「統一原則」,文本的意義必須根源自作者的真誠(truthfulness)。歷史上總有很多格言、文本,它們的意義和作者無關。然而,「作者」的概念在不同領域──如文學、哲學、科學──中,有不盡相同的變化,中世紀時,科學言論的價值必須由它的作者來保證,文學反而不需要;十七世紀時,情況剛好反過來,除了把名字賦予科學定理、效應、徵狀之外,科學文本的價值不再是來自作者,文學則特別要強調作者,因為西方人要求作者必須為他的作品負責。總之,「作者」的規則是透過「個體性」和「我」的「指認/身份」(identity)來限制言論的不可預測性(1972b: 221-222)。傅柯另有一篇文章 “ What is an author?”(1977a) 討論這個概念。這裏的討論確實很奇怪,因為傅柯指出「科學言論」的「作者」在十七世紀後被消除,那麼在科學領域中,言論豈非解除了「作者」的限制?或許十七世紀後的科學言論,被「外在客觀實在」這統一原則所限制(即「外在客觀實在」扮演了原先的「作者」之角色)。但傅柯似乎沒有論及這方面。

[4] 這個概念立刻令人想到先前已論及的「規訓權力」。每一門現代的「學科」,總是包含一組「訓練/規訓系統」,擁有一套「真和假命題」以及兩者之間的辨識規則。「學科/訓練在言論的生產中構成了控制的系統,並透過指認的行為──其採用了一種使規則不斷地一再活化的形式──來固定它的極限。」(1972b:224)

eton10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其他人一篇接一篇的PO,實在不甘落於人後,好吧!莎小姐的第一篇趕緊開張才是...

這一篇開店文,有點釋題的意味,我想要解釋一下我為什麼要用「殺很大」當作我的系列標題。這支廣告近來引起眾多爭議,關於物化女性、宅男女神拼宅經濟,甚至一堆仿作的廣告出現,還有多位後起之秀要跟瑤瑤一拼身材......批哩趴啦的一堆議題。某位朋友曾經在聚會上說道:「這支廣告很低級,因為太低級所以讓人忘不了!」低級嗎?先來看看紅極一時的「殺很大--仇人篇」。

 

 

 

那天沒有時間多做解釋,其實我的想法倒是無關乎低不低級、是否物化女性的問題,我想談的是線上遊戲在廣告中的存在。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為什麼,明明選了不置頂的文章還是置頂了,逼的我只能再弄一篇把置頂的往下推,

媽呀又十二點半了,對我這種五點半就自動起床的可憐人來講這真是一個恐怖的時間,我要睡眠啊~~

沒辦法,就像黑格爾幽靈一樣,還是要來點德勒茲幽靈的糾纏的...

-----------------------------------------------------------------------------------------------------------------------

今天一般生們終於搞定可以進行「第一次」訪談了,真的是第一次,不騙你們,

我是第一次想要帶個面具訪談的,沒臉見人...(最近帶面具的都會抽中豪宅說)

這群碩士生,要說我們是同一個學校的嗎?我都說不出口了。

一早說好十點,居然給我遲到!

媽呀,對方好歹是個上市公司,資本額十幾億耶,給你中三次樂透你都還買不起的公司耶你給我遲到?

好吧,經驗告訴我(註一),管他誰遲到,重點是接見時間一到總要有人給董事長看吧,

趕緊請秘書通知董事長,我們到了,到不了的,不管了...

幸好遲到的人就在幾分鐘後「斯調慢理」的走了進來,

不看還好,一看臉都綠了...

我是跟你們說過不必西裝筆挺,但是也沒有跟你們說可以「邋裡邋遢」吧,

是怎樣,一個個褲子都太緊衣服都紮不進去嗎?現在是要去參加「轟趴」嗎?給我隨興咧!!

算了算了算了,總不能叫他們在大廳扒褲子紮衣服吧,

認命了認命了,我安慰自己,董事長會用「後現代」(註二)的眼光看待這群活潑的學生的。

然後美麗的秘書領我們上樓,(不吹噓,還真的美麗,果然是講究門面的公司)

進了董事長辦公室,

媽呀,我又叫媽了,我媽真忙,比隔壁小明他媽還忙!

這些個碩士生沒半個帶名片,很貴嗎?學校沒人告訴你們要印名片嗎?

那董事長只好尷尬的遞出名片,竟然還有人給我坐在椅子上「笑納」,

「科傲!」我不能罵沒水準的髒話,只能用「科傲」來表達!

這是什麼小朋友?沒見過世面也要看三立的霹靂系列啊,要知道怎麼拜訪別人吧,台灣阿誠董事長都有教啊~

算了算了算了,我又要安慰自己,「同學一定是腳抽筋站不起來了,他不是故意的,他身體故障中」...

就在我眼前一片天旋地轉之中(註三)訪談開始了,

等等,三個男生沒半個拿出紙筆或者其他東西來,我眼花了嗎???等等,我揉揉眼睛再確認一下!

沒有,真的沒有!前面就空空如也,他們面前的桌上半隻螞蟻也沒有!

「科傲!」我又罵斯文的髒話了,

不是這樣吧,現在是怎樣,你們是來聽董事長簡報的嗎??!!

是電影看太多以為自己是董事會的大股東來聽小董事長簡報的嗎?

連個紙筆都不帶,連要裝模作樣假認真的準備都沒有?

「科傲」,你是腦袋超強可以隨時前進後退的倒帶記憶然後提出問題的嗎?

現在是什麼情形?我是帶了一群幼稚園的小學生出門嗎?

「幼稚園的小學生」???我在說什麼???我也開始精神錯亂了,嗚嗚嗚...

這樣看官們,你們知道吧,一場訪談下來這些來聽董事長簡報的大股東們身份很高,是不會講話的,

我只好心裡邊唸著隔壁小明他媽媽的,一邊串場跟董事長裝熱絡,

免得現場冷的跟強力電冰箱一樣...(待續)

----------------------------------------------------------------------------------------------------------

一點了,不講了,

大家想知道註一註二註三,還有整個故事怎麼跟德勒茲串一起嗎?

明天見真章吧...老人我要去睡了

 

billytsa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嘍各位,德勒茲讀書會的逐字稿終於完成了

這些可都是劉老師的「精華」呢

大家一起來回味吧...

----------------------------------------------------------------------------------------

中山讀書會20090228錄音檔整理

 

引言

給各位準備這篇東西,各位可能會覺得說

天阿!這個真的好哲學喔!那個用語和寫作方式是很哲學的

但是為什麼還是要給各位看這個,我想至少可以讓各位未來要講德勒茲的時候,

你可以有一個不會被人家笑的foundation

所以雖然很辛苦,我還是要給各位看這個東西

這些談論是擺在哲學史的脈絡下去看到底它承載的是什麼

所以或許對各位來說可能不重要 或是不太感興趣

但是這對各位獲得未來要研究德勒茲所需的背景知識很重要

在文中作者很坦白地表示,

整個後結構主義在德勒茲身上到達了巔峰

有很多很豐富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被放在後結構主義的思想家在台灣大家比較熟的有德希達(解構)、傅柯

另外有一些人也常被放進來

比如說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

各位如果讀到後現代應該都會聽過他

他討論整個科學知識宰制的問題

對消費和文化方面比較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聽過布希亞,

他談的比如說擬象或者說超現實那個部份

其中我覺得德勒茲的東西難度是最難的

但是他的後勁也是最強,是最有發展性的

德勒茲的文本很像無字天書

每一個章節之間的邏輯、聯結是可以掉換的,

他就是要讓你玩

但是對我們習慣去尋找系統知識邏輯可能會不太習慣

德勒茲的東西在這們高的難度裡頭也做了很多很多的突破,

文中作者認為後結構主義者仍然還有很多黑格爾的餘孽存在

一直想要突破卻又一直未能做的很好

只有到了德勒茲的身上才真正做出了突破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麼德勒茲是很重要起點的原因

 

文本閱讀

 

所謂歐陸的後結構主義通常被標示為什麼呢?被標示為一個後哲學文化的開創

在所謂的後哲學文化裡頭,我們發現或開始承認的是... 

所有哲學的宣稱,所有政治的判斷事實上都是...

就是,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為自己辯護的

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有一個基礎的

以前我們可能會認為談哲學就是有一個基礎的

我們去做的所有政治性判斷,

我們都會認為有一個東西是有理由的、是對的、是reasonable

但是在後哲學文化裡頭是沒有這些的

那各位可能會誤會說,那是不是就都沒有基礎了

並不是說沒有辯護和基礎  ,而是我們了解到它的限制是什麼

我們會發現到所有的辯護與基礎都是建立在文化上的,是文化造成的

那我相信後面這個東西出來的時候各位會問天阿!怎ㄇ會這樣

那麼我們沒有基礎的話要怎麼了解這個世界?怎麼去做學問?怎麼去做研究?

 

當一個東西造成的效果是所謂的一切都沒有基礎

當然很多人會反對

我們會想...這到底是什麼鬼阿 

根本就是把世界都搞亂了

所以這是就是後結構主義常被批評的地方

但是當我們用過於簡單的方式去看後結構主義而去反對掉它的價值

其實會使我們看不到他可能會創造出來的possibility

看不到後結構主義可能會創造出來的力量而沒有辦法好好去運用它

 

基本上作者認為說,其實...尤其以美國為傳統

將後結構主義直接...阿你就是後現代主義...你就是另外那一邊的

這樣放在兩個對立項裡頭去理解 這是A 這是B

作者認為這樣子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後結構主義的重要性並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它

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要去理解到的是

它怎樣站在一個現代性的脈絡裡頭去提出差異的可能

怎樣在一個哲學的傳統裡頭去超越哲學

怎麼樣在社會實踐的當代場域裡

怎麼樣試圖站在場域裡去超越這個場域

作者建議我們站在這些議題裡頭

他造就出來的和差異到底是什麼?

這才是我們要去理解後結構主義的時候可以比較清楚把握的立場

 

: 那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最簡單來說,

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反對對象來看他們的差異

(post)的意味是有兩層的意思的

一個是承繼,一個是beyond

兩個都要看到

一方面他把很多所謂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東西保留下來

或者說是站在這些議題上去做發展

但是它又超越了這些議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東西

因此一個對象是現代主義,一個是結構主義

那請問各位現代主義和結構主義這兩個東西是劃上等號的嗎?

應該差蠻多的,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應該是很清楚的

因此我們從反對物裡頭去看他們的差異就會比較容易了解

現代主義、現代性談的是什麼?

可能理性主義會比較像,

或者說它是一個很棒的社會發展趨勢

可是在後現代主義裡頭他看到的是

這個很棒的發展趨勢反而可能會造成很大的限制和很大的問題

那什麼是結構主義?

它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我們都可以找到ㄧ個結構去了解它

而這個結構是跨文化的、永恆的、普世皆存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我不知道...佛洛伊德大家應該都聽過吧

人的心理有id self super-self 我們有本我、自我、超我

它有說那個人的心靈是指什麼樣的人嗎?是黑人的、白人的、印地安人的嗎?

沒有,他認為只要你是人都是這樣,都會具有這樣的結構

再來另外一個大家也可能聽過的皮亞傑

他在談人的發展過程有個從具體運思期到抽象運思期的過程

他認為是誰的發展?

他認為人妳只要好好的發展你就可以從這裡到那裡

每個人都一樣,而且不認為沒有人的次序會不同

而後結構主義反對的是,這哪有普遍?

這可能是傳統造成的、是文化造成的

這樣大家就可以知道他們之間的差異

但是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有重疊的

這就是位什麼會產生混淆的地方

後結構主義理解世界的形式,去拆解那些思維方法

可是後現代主義反對的是那個現代的發展狀況

所以他必須去解釋為什麼這個發展狀況不好

而去採用了很多後結構主義在思維上的突破

所以受到美國文化傳統影響

在台灣的脈絡之下這兩個詞是被劃上等號的

事實上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到的後現代主義很多其實是後結構主義的想法

台灣受到比較大影響的部份是在社會學

因為社會學談的是比較普及的所以比較用後現代談整個社會現象

所以後結構主義就這樣被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替代下來了

所以基本上這兩個概念沒有對立但也沒有一樣

 

: 歐陸的後結構主義和老師剛剛講到美國的...

 

好這是個好問題,

真正的後結構主義哲學家本來就都是法國的

但是他們的影響到歐洲大陸以外的影響不是直接從法國來的

是從美國的理解引過來的,

因為美國的理解裡頭其實有一些些問題,

所以在一些脈絡的理解如果它不是直接回歐陸的根源而是使用美國的理解的話

可能裡頭會混了後現代主義的汙點或者說盲點,會比較有問題

所以作者認為正統的後結構主義應該要是這樣,當然我們要學就要學正統的~

但是其實他們也必須感謝美國啦

歐陸的哲學家如果沒有經過美國的宣傳讓全世界知道...

可是...

就好像我們都知道所有的詮釋都有他自己的問題

詮釋裡頭帶有他自己的獨特的脈絡和需求

它抓出來的東西可能已經不是原來的

而是在那個問題裡頭他覺得最精華的東西

 

[們應該要認識到的是,後結構主義並不是直接把結構主義的理論基礎給否定

他們並不是把這些基礎直接刪去丟到垃圾桶 

他很大部分是促進、希望能夠朝向一個新的基礎的探索

希望可以找到有什麼樣新的可能性去從事政治性的探究、社會性的探究

後結構主義讓我們看見的是到底在那樣子傳統下還有什麼樣新的發展的可能

 

如果很嚴謹去看後結構主義它整個基礎

或者他想要去做的是什麼?反對的是什麼?

其實並不是整個哲學傳統,而特別是所謂的黑格爾主義傳統

如果我們從辭源來說的話,

poststructuralism主要要去超越的對象是structuralism

但是從理論傳統上來看的話,它主要反對的是黑格爾主義

 

: 黑格爾主義是一種結構主義嗎

是阿,他不是有正反合嗎...全世界都是正反合...

 

: 可是..講結構主義的時候是從黑格爾主義開始講的嗎....

談黑格爾不會是從結構主義開始講,因為黑格爾的影響超越了結構主義

所謂現代哲學是從迪卡兒到黑格爾

所以黑格爾是現代哲學的高峰,接著便開始盛極而衰

馬克思、佛洛伊德、尼采的反動都是從這裡開始來的

他的精神裡頭當然是結構主義的

但是不會有人把他放在結構主義裡頭,因為他比結構主義更大

如果我們要談結構主義的話我們通常會從語言學開始談,從索緒爾開始談 

 

1960年代整個歐陸思想到了它的成熟期,也就是到了黑格爾

黑格爾就是所有完美秩序和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

那既然他是頭,就像在台灣我們要罵一定都是罵總統

所以黑格爾就變成是大家攻擊的對象

 

德勒茲事實上想要去抗議的就是所謂的黑格爾主義

以及黑格爾最主要的邏輯,就是所謂的辯證法

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正反合,它就是一個結構,適用於所有事物

每一個東西、每一個例子、每一個人類都是會這個樣子

 

所以黑格爾是被...無人與之匹敵的啦,那在這邊可能要補充一個脈絡

雖然黑格爾是這麼的有影響力,但是他是德國的哲學家

你會覺得,耶 ,為什麼德國的黑格爾會影響法國的後結構主義哲學家?

主要通過的橋樑就是Kojeve

他是當時整個法國哲學系老師對黑格爾講得最精采的

所以所有的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剛剛講的..傅柯、德希達都去上過他的課

整個法國的思想學界對黑格爾的理解都是通過他對黑格爾的詮釋

那個葛蘭西,談霸權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有機知識份子這個概念也是他提出來的

他基本上是個在批判理論和批判教育學界很重要的人

沙特是存在主義很重要的哲學家

我也不熟,他在台灣的引介很少

在那個時代你要談哲學思辨阿...政治實踐阿

你一定都要從黑格爾開始,你不能不談他

不管妳要反對它、支持它,黑格爾都是你必須要去談的人就對了

 

1968年是很重要的時代,

法國的學生運動阿..68思潮啊..整個歐陸的氛圍是非常...不能講暴動...

它是整個要去翻轉的...裡面有共產主義的東西進來..有批判理論的東西進來

整個學生起來,發現整個政治是非常腐敗的,試圖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那樣的時代裡頭,每個哲學家都要從黑格爾開始談起

它代表的是什麼?它代表的是一個視域

在那個時代看世界是怎麼看的,是用黑格爾的眼睛去看的

你所有用的語彙都是黑格爾的語彙,他是一個符碼

對那些哲學家來講到現在都還是這樣

因為他代表的是現代主義的巔峰

而我們現在超越了現在主義了嗎?可能還沒有

所以作者說,事實上黑格爾就是我們當代的柏拉圖

 

整個後結構主義所想要反對或發展的都是

從剛剛談的這個已經被普遍化的黑格爾主義的思維框架,

以此當作他們批判、超越的起點

下面會談那在這裡後結構主義要去處理的是什麼樣子的問題

 

對後結構主義者來講他們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

要怎麼樣避掉黑格爾主義的基礎,

不要困在這裡面,能夠去找出自己的東西

要了解這個狀況的話,下面就是要談

到底黑格爾基礎是怎麼樣的有神奇魔力?

可以這麼難打敗它?那個力量在哪裡?

 

如果我們仍然站在傳統的思維(黑格爾)上要去反對黑格爾主義的思維

當然就是把黑格爾放在我們要談的哲學的反對面

但是這樣做有很大的問題是

你把他擺進去反對面其實你是用了他的思維方式去反對它

得到的結果就是你不但沒有反對黑格爾反而是重覆了黑格爾的想法

因為他談的是正反合嘛,阿你就把黑格爾放在其辯證法的反對項

反來反去都在他裡頭這樣當然是永遠都打不死的

 

不去理會黑格爾的話,這樣子的起點是會有問題的

從黑格爾談的合(絕對)去談他哪裡錯,這樣子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採取的方法必須是像馬克思和尼采一樣

以黑格爾當作他的起點,然後從那裡去試圖超越他

 

真正要去克服黑格爾必須從反黑格主義開始

但並不只是用黑格爾的邏輯去把黑格爾擺在所要反對的對象

而是從頭去談一個新的東西

我們才有可能去談一個後或者說非黑格爾主義的可能性

 

在這個脈絡下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德勒茲會那麼重要

德勒茲早期的作品可以當作是整個後結構主義思想,那個整個世代最佳的範例

德勒茲對黑格爾主義的反對或破解

把他那整個世代的反黑格爾主義的菁華都濃縮掉了

簡單來講它用的方式並不是去反駁他

他用的方式呢...就是..想要做出的是一個全然的批判

所以並不是黑格爾式的批判,而是想要做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是要全部把反對性的辯證框架整個丟掉,然後試圖去達到一個全然的新可能性

然後這樣就可能把整個哲學帶離黑格爾的問題

他是怎麼做的後面會越來越清楚

 

德勒茲把他發現在整個哲學史上

同樣在做相同事情的非常有幫助的哲學家

他一個一個去檢驗

從他們一個一個開始寫

比如他就寫了一本談柏格森、一本在談尼采...

一本一本這樣子談...

談完才開始發展自己的東西

通過有助於反對或超越黑格爾的思想家,他一個一個去做它

這樣子慢慢地就可以使離開黑格爾思想的方案實現

 

很多人對法國的後結構主義者的批判是

阿你們這些後結構主義者思想家一點都不了解黑格爾

都站在黑格爾的反對面去理解他

所以都不知道黑格爾思想中的很重要的主旨和菁華是什麼

作者叫我們想一想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可以看看德勒茲

黑格爾是德勒茲最重要要去主打的對象

作者提醒我們

事實上因為黑格爾的典範是非常難打敗的,所以是需要時間的

不過我們其實可以發現

德勒茲所談論的問題也好所使用的語彙也好

都是黑格爾的傳統

而且他所處理的問題也是非常典型的黑格爾的問題

比如說存有的確定性是什麼

是如何被決定的

一與多的聯合或統一如何可能?

就是..繁多與一那兩個之間的關係

當德勒茲試圖要去建立不同於黑格爾體系的東西

我們會覺得他非常非常的黑格爾

可是他雖然用這些語言可是後來真的慢慢超越了黑格爾

所以作者認為說

德勒茲是可以為人家對後結構主義的批判辯護的

你看看德勒茲不只是懂黑格爾他根本就是黑格爾...

德勒茲的作法就是他讓自己先變成黑格爾再去突破他

 

 

:那個Hegelian problematic...

:是黑格爾式的問題,疑難

 

:老師這個單字我查不到,deracination...

:拒絕或排斥它的重新復活

就是基本上黑格爾就是打不死的蟑螂,會不斷的復活

問題就是你怎麼樣去去除這個不斷復活的可能

 

假如後結構主義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所謂的黑格爾主義的話

那麼我們剛剛說的反黑格爾主義就是他們第二個要處理的問題

後結構主義在起點上與反黑格爾主義有一點點相同但是超越了他

所以反黑格爾主義是他們要處理的問題

我們發現黑格爾真的很恐怖喔 因為他有extraordinary capacity

你要去反對他,對抗他...

你怎麼樣反對來反對去都在他的傳統裡頭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看看他後面的解釋...

 

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最後那一行,就是...breaking with....

你要怎麼去反對呢?你的反對就是他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阿!

所以你反對他的話你就總是在黑格爾裡面

因此很多北美的學者就講說歐陸的後結構主義很難去處理黑格爾

所以也就是在這個點上德勒茲很重要,

因為他真的處理了這個問題,而把黑格爾式的魔咒破除了

 

假如我們要成為所謂的反黑格爾主義者,然後我們用的方式是辯證法

你使用這個技巧,事實上你抱持的立場就是黑格爾的立場

你想要成為黑格爾主義的他者 你用這個方法去做事實上你就被皺摺進去黑格爾裡頭了

黑格爾就像如來佛的五指山啦~你飛了半天還在他的掌握裡頭

我們常常講的批判,批判的傳統很大的兩個根源

一個是康德,另一個就是黑格爾

但是這樣的批判是有問題的 

因為當你說no的時候事實上是有暴力在裡頭的 

 

反黑格爾的這群人阿

你們這樣其實無意識地重覆了黑格爾的這齣戲

更慘的是又沒有黑格爾主體這樣的力度

也沒有黑格爾辯證法的邏輯這麼清楚

 

這個後結構主義者站在反黑格爾傳統上面對的黑格爾不斷復活的問題

事實上就可以解釋偽什麼我們需要談德勒茲

因為德勒茲讓自己擺脫了這個問題

提供了新的方案

而為什麼德勒茲很難讀

我用得一個說法就是,德勒茲在做的就是幫我們重灌程式

因為我們之前在用的程式那個邏輯是很黑格爾的

大家都玩過電腦嘛,在重灌過程中就是會當機你什麼都做不了

但是當你真的重灌完成後

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為甚麼說德勒茲是後結構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兩層意義

第一個是他是整個反黑格爾主義菁華的代表

另一個就是他真的提出了得以離開黑格爾主義的方案

 

這裡出現了很重要的兩個主題

德勒茲事實上提供了一個是在否定這個概念上的突破

一個是在實踐上的突破

在否定這個概念上

他提供了一個非辯證性的反對的概念

另外對於實踐他提出了一個構成性的實踐理論

構成性歷程或是說組成性歷程

他提出一個構成性的理論

平台,是德勒茲很喜歡用的一個metaphor

他提供的是一個思想平台

我們怎麼去看東西的?事實上我們是站在一個平台上

而他就是試圖提供另一個平台

而德勒茲通過這個metaphor

不只是去談position 那是站在同一個平面只是不同的點

不只是你看的點不一樣

甚至你站的平面都是不一樣的平面

而反黑格爾主義的問題就是站在黑格爾的平面上

如果用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拉

你就是要到不同的境界才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境界就是不一樣的平面

 

必須不斷強調且重複的說

我們必須站在以德勒茲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所提出的

另外的思想平台

我們才能看到那個差異

未來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研究思想領域

可以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未來

-------------------------------------------------------------------- 

起立!敬禮!下課~~~

billytsa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創業者訪談的緣故,這已經是第三次和碩乙的同學們meeting了。

從第一次訪談問題確認,訪談之後又兩次的逐字稿討論,目前表定的還有下禮拜六的第二次訪談,禮拜天的逐字稿分析,

對這門課的loading這群學生的積極除了事先閱讀之外,還利用了一整個禮拜天的太陽和月亮,奮戰到底,

隔天還要把今天討論事項整理編排,寄送給組員最最後確認才能宣告完成,

實在讓我不忍心要他們繼續做文本,眼見都耗到九點了,趕他們回家睡覺吧,這群人明天還得上班呢...

參加他們meeting的好處是這群同學裡有位漢來飯店的副理,享用「高級」餐點八折喔,

哇哈,哇哈哈,後悔你們挑錯組了吧,八折啦怎樣!漢來啦!

---------------------------------------------------------------------------------------------------

當然,我出現的重點是為了訪談,不是為了吃!

好不容易創業者願意給我們百忙中的一點時間,在這種一秒鐘可能幾十萬上下的時代,更應該由衷的感謝。

別忘了人家賣的可是豪宅,一個承諾就是萬來萬去的,壓力大呀~

所以訪談的問題得好好推敲,希望可以達到「存而不論」「見樹又見林」的效果,

不過怎麼解釋那樣的境界對我這種嘴巴笨的人來說,很難,對同學們來說,也很虛...不不,應該說是超虛的,

太過摸不著邊際了,我總不能搬出莊子跟魚的故事來吧

然後,我突然想起劉老師,約翰,這真是太神奇了(老是叫傑克,傑克也要放個假吧)

我想起劉老師說的:「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我們都可以找到ㄧ個結構去了解它,

而這種結構是永恆,普世皆存的。

後結構卻認為世上哪有什麼普遍,哪有相同的次序和個人,

他們將現象拆解,用不同的角度理解世界存在的形式...」

所以我想到了拆解,就想到用漢來高級餐點的碗公來加以解釋,

碗公為什麼是碗公?不是因為我們學習的知識很認識論告訴我這是碗公,

而是因為從碗公形成的過程到我肚子餓這一連串裡裡外外的累積經驗告訴我,

我需要一個容器承裝我白花花的銀子買來的食物填飽我的肚子,

經驗也告訴我,我要一個寬口徑的容器才能方便我食用讓我喝湯不會掉到褲子上,

飯店的經驗也告訴漢來服務員(註:這是中國用詞),

他需要一個寬口徑的容器才能方便他承裝販賣食物方便我吃飯喝湯

於是碗公他是碗公,裡裡外外的「經驗交錯」成為碗公...

這大概是拆解與存而不論吧。

把一個現象拆解出不同的特性而不是套入刻板一致的模型(disordering),

對一個現象抱持存有的完整呈現而後進行流變的系落安排(ordering)

這樣好像勉強有一點唯物論的感覺,

也勉勉強強搬出劉老師,扯到了一點德勒茲了吧,

( 這樣好像小時候的作文一定要出現蔣公一樣,幽靈哪~)

哇哈哈,我又哇哈哈哈了一次,

感覺有點智障了...所以說,研究是一條不歸路啊.............

我先聲明,高級餐點是我的血汗錢,我沒有凹同學......

billytsa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任性? 還是韌性?

任性,傳達的是天生的一種自我個性

韌性,傳達的是後天的一種自我磨練

"T:我當初很任性的就想跟我男朋友"

"T:我男朋友就是會讓你有一種崇拜"

"T:我就跟我男朋友一起創業,因為他總是對我說 人生就是要這樣多采多姿"

這天的午後,T用這樣的話與開啟了我對他的世界的探索~

行動或許就是需要這樣的一種韌性與崇拜的驅動吧

T剛畢業後就進入一家廣告公司上班,這一段際遇,讓他遇到了男友P

P是一個一直在創業的人,對他來說,與其選擇一個平穩的一生,還不如讓自己多采多姿一點

這樣的片段不斷的在T的耳邊徘迴

"T:我當初就離開廣告公司跟我男友去創業"

這個決定或許就是呈現一種任性的選擇,就像是"願意為一起看未來 Spending all my life"

或許在別人眼裡,這一種對感情的依賴,但對T來說,這卻是開啟了他對於創業意義的初衷

這不就正印證了人的這種尋求意義的旅程

在T的印象中,96年是她人生中最難熬的一段過程,縱使已經歷經過幾次失敗經驗

T在高雄自己創立了一間廣告公司,到96年初已經是高雄地區同業中最大的一間,20多個員工跟他一起打拼

但是在自己過得不錯的時間裡,T看到了P始終從創業又失敗,又創業的狀態

或許是一種情感的任性,T決定幫P一把,請他到公司來當CEO

96年中P希望去T可以跟他去投資另外一間公司,因為對方是P相當信任的朋友,於是那時候T把公司資金的2/3投資進去

或許P就是有這種倒楣運吧,這些錢有去無回,而造成公司必須停止營運

"T:我有看過他的命格,真的只要他想去投資甚麼就會失敗"

事情發生的這幾個月,T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表面上公司還是正常營運,但是實際上他自己心中很清楚已經要關掉了

"T:這種內心的煎熬,表面上我開開心心的,但是實際上我真的很難捱"

於是,跟公司同仁宣布公司要停止時,大夥哭成一團,很多人還願意不支薪的留下來

這時候的T每天面對的是如何去跟廠商談,有的廠商願意用較低的現金換支票回來,但是有的人不願意

最後,T把能賣的都賣了,房產,車子,甚至是最後的連家都沒有了

一切的她又回歸到零的狀態,96年底的天空對T來說,就是灰灰的

是失控,是失眠,是失心,

是落淚,是落寞,是落空,

但是現在的他"從日出日落 又日出 走過來"

"T: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我反而很感謝P"

現在的T,一樣持續作著他的創業活動,

從活動設計到展場規劃,從一家公司到很多家公司的經營,他找到了一種讓自己過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所以,對T來說,是一種任性嗎? 我看到的是一種韌性,是一種從谷底再爬起來的韌性

20090327 by 皓

後記:

或許礙於隱私,有一些細節我很難去詳述,包括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所有經歷,他所有的負債總額等

但是他的確讓我看到如何從這些挫折中重生的歷程,也讓我從T身上對於人生有了另外一層的體會

 

cize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本文引用自estachacha - MBA的訪談小記_本來是鴻的紅橘

昨天的訪談對象很特別,

Hung看起來很年輕,但是沒想到他是75年次的,

連兵都還沒有當過(緊張的等著兵單呢),

就開了一家設計公司,還主持了一個屏東縣設計協會。

billytsa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痞客邦敲一下「創業」,我們的部落格排名第五耶,好驕傲喔

是因為痞客邦的人都是吃月仔的受薪階級,不想創業嗎?就這樣被我們搶到第五名了,有點暗爽!

再敲一下「德勒茲」,哇哈哈哈哈,第一名了.....

有點不好意思的心虛,小店才剛開張啊~~

又是因為痞客邦的部落客都是太空人跟科學家,所以不太搞哲學吧我想...

我試試到Yahoo!敲一下「德勒茲」,對嘛,那邊人多一點,可是第一名還是我呀,哇哈哈...

比利這一下大支了,老師頒獎~老師頒獎~老師頒獎~~~

不過這樣壓力有點大,如果再不把劉老師的指導PO上來,這樣空空的內容我自己都覺得虛掉了...

 

為了拉攏顧客,剛我也扣了一為同好進來,希望明天可以見著,

一天拉一個,以本戰鬥部隊旺盛的鬥志,很快的我們的部落格就可以突破百萬人次大關了

靠你們了地底人跟莎很大!

 

還有,我發現了一本德勒茲跟瓜達里寫的書好像不錯,

叫「何謂哲學」,台灣商務出版,一本才270,可以看看吧

圖書館有,不過我預約了,哈哈...

還有一部德勒茲導演的電影耶,

:《嶄新生活》(Peau neuve)(1999)

據說還不錯,有空租回來看看,希望地底人可以跟老師建議,

來個披薩大餐兼電影研究吧...披薩!披薩!披薩!!!

其實德勒茲導演過兩部電影,就在他嘗試人肉自由落體的前幾年而已,

真是可惜一代大師,到老了才想轉行當科學家玩自由落體,不然他也學學伽利略,

弄個重體從比薩斜塔丟下來就好,何必用人肉當實驗呢...

billytsai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請大家支持一下劉育忠老師辦的活動吧~不過名額真的很有限啊!


當代教育學理論建構工作坊:創造、差異與德勒茲


在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等後學思潮之後,
「差異」的頌揚,似乎成為當代教育學不容檢視的無上價值。

究竟什麼是差異?為什麼要頌揚差異?
通過將差異視為創造生存多樣性及生命生成/演化的本體論條件,
法國哲學家德勒玆將我們對「差異」的理解,擺置在一種動態的本質論架構中,
因而帶動一股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存有論趨勢。

本工作坊希望通過對德勒茲差異哲學洞見的開採與播散,
提供啟動歐陸哲學思想在當代教育學理論的演化建構與發展變異的可能性。

 

juno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